“快!溺水患者,70岁,呼吸心跳停止!紧急送入ICU!”急促的警报声划破医院的宁静。转运床沿着一条精心设计的“生命通道”疾驰,短短20米的距离,便将患者从病区直送ICU抢救单元,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即刻开始。
“时间就是生命,尤其对危重患者而言,每一秒都非常重要。”重症医学科主任彭进说到,这个拥有18张现代化监护病床、占地909平方米的生命方舱,位置路径经过精密测算,病房与手术室相距20米,离输血科250米、影像科200米,这样的设计最大限度压缩了危急时刻的转运耗时。
icu医护为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
溺水老人被推入手术室时,肺部污水已导致严重感染和气道阻塞,“立即启动俯卧位通气!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召集多学科诊疗会诊!”指令清晰而坚定。由主治医师、专科护士等组成的“气道管理小组”和“血流动力学小组”迅速响应。这支拥有25人的核心团队,其中80%的医师持有重症医学专科资质,30%的护士拥有重症专科护士认证,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高效运转起来。
“精细化管理是我们的日常要求,比如患者的出入量,必须精确到小时。”护士长明城提出护理要求。正是这种对细节的苛求,配合先进的多导双有创监护仪和床旁超声实时导航,让团队得以在老人严重受损的肺部和紊乱的循环中捕捉到细微转机。在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两周后,老人醒了。
多学科床旁会诊
生命的奇迹在另一张病床上也得以见证。一位30多岁的工人因意外导致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胸、四肢多发伤,脑水肿威胁着生命中枢、严重创伤导致的肺出血影响着患者的心肺功能。多学科会诊专家齐聚患者床旁,相应的治疗方案陆续推出,“脑保护、亚低温治疗、加强气道管理、精准的镇静镇痛……每一步都是关乎着生命,容不得一点疏忽。”彭进指着床旁的无创心功能监测仪屏幕,“它实时反馈心脏负荷,指导我们精细调整用药平衡,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而且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我们与康复医学科进行联动,在早期就对患者进行床旁康复介入,”彭进介绍,“重症康复不是等病情稳定才开始,而是要同期介入,我们不只是拉长生命的长度,还有生命的宽度,不单是让病人活下来,还要让他活得有质量、有意义。”康复治疗师轻轻活动着青年无意识的手指。当家属在每天的探视和沟通会上,看到儿子肌肉未见明显萎缩的状态时,希望重新燃起。半个月后,这个曾被判定可能植物生存的青年,竟在医护搀扶下迈出了第一步——最终“走着出院”成为ICU最骄傲的勋章。
患者赠送科室锦旗
“多和他说说话,他能感受到的。”在探视时间护士轻声引导家属,在“零陪护”制度下,护士们成为患者最亲密的依靠,翻身擦澡、心理疏导甚至为昏迷患者播放家人录音。一位护士说道:“技术救的是命,但护理暖的是心。”
从心血管专业转型ICU学科带头人15年,重症医学科主任彭进的信念从未动摇:“在ICU,最需要的是对生命执着的敬畏,是永不言弃的精神。”她记得此前为抢救病人,整个团队连续30多小时不合眼,在血浆置换机旁轮流监护;也曾记得自己七天七夜驻守科室,直到患者跨过最凶险的炎症风暴。“放弃?在ICU的字典里不存在。家属不放弃,我们不可能放弃。”彭进站在那间创造过无数奇迹的病房前目光坚定。
当老人颤巍巍写下“谢谢”;当患者出院时送来的锦旗;当检测仪上生命体征呈现平稳——这一刻,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化作了最动人的礼赞和医者深深的欣慰,贵州省职工医院重症医学科用尖端的医术与滚烫的仁心,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一次次点燃起生命的希望。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