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炊烟从安马村的民房升起时,村卫生室的门已吱呀打开。胡春梅利落地将血压计、血糖仪和急救药品装进药箱,开始她在乡间行医的一天。
十年前,胡春梅从贵阳卫校毕业,毅然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医。村医的工作平凡繁琐,但她却执着认真。“王婶该测血糖了,杨老伯的降压药快吃完了……”胡春梅的办公桌上,一本翻得卷边的台账记录着全村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情况。更令人惊叹的是她脑海中的“健康档案”,谁家老人有风湿,哪户孕妇快到预产期,甚至孩子对哪种药物过敏,她都如数家珍。
2022年春天的一个雨夜,村民刘某某的电话惊醒了胡春梅:“胡医生,我妈……头疼……快看……”刘某某患有残疾、口齿不清,无法正常表达。胡春梅根据直觉判断刘某某母亲病危,刚挂断电话,她便抓起药箱驾车冲进雨夜,在崎岖山路上颠簸半小时赶到,测得刘某某母亲血压高达 170/110mmHg。喂药、监测、安抚……当血压计数值终于回落,窗外已是晨光微亮,又是崭新的一天。
“这样的夜诊太多了。前几年山路崎岖,车胎都因此换过好几次。”胡春梅说,但一想到群众生病时那双期盼的眼神,以及病情得到治愈或缓解时的喜悦表情,就觉得苦有所值、苦有所乐。
“胡医生比自家闺女还贴心。”这句话,村民常挂在嘴上,也搁在心里。日子久了,胡春梅和大家的缘分早已超出一张处方、一次问诊——她是朋友,也是家人。
每当自己的车刚拐进村口,就有人踮起脚张望:“春梅来了!”等忙完出诊回到车旁,车门把手上常常挂了一袋板栗,或是一袋新鲜的蔬菜、水果,谁放的没人留名。家住村卫生室隔壁的候国英大娘,糯玉米刚离火,红薯还冒热气,就用围裙兜着跑来,“春梅,趁热吃。” 说起这些,胡春梅笑得眼角弯弯,“多好的一群人啊,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他们却拿整颗心回报我。”
在安马村,胡春梅不仅是“村医”,更是方圆十里八乡共同的“健康守门人”。她在为本村1400多名村民负责的同时,也常被新萝、下洪马等邻村人“点名”上门接诊。于是,村卫生室成了她“第二个家”,除了极特殊情况,周末也常常在岗。“病又不会挑时间。”她淡淡一句,“我在,大家心里就踏实。”
对于偏僻的农村地区,真正的难处还在于药品少。统一采购药品种类少,一些村民需要的药不在目录里,胡春梅只能劝病人再跑十几公里去镇卫生院。“看着病人多折腾一趟,我心里过不去。”胡春梅说。
可村民的期盼,又把这些困难一点点变成动力。晚上,胡春梅守着电脑听远程课。白天,她把新学的诊疗要点写满笔记。“医学日新月异,不补课就耽误人。”胡春梅说,几年下来,卫生室从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老三样”,添到了血糖仪、理疗仪、远程心电图机等,工作环境好了,设备也齐全了,为村民服务的动力更足了,村民就医的信任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
十年间,胡春梅还见证了山乡群众健康意识的觉醒。村民小病小痛在村卫生室就能解决;高血压规范服药率从30%跃升至80%;群众健康管理意识明显提高,从“要我体检”到“我要体检”,也不再“小病拖、大病扛”……
暮色渐沉,夕阳的余晖洒在村卫生室那台崭新的电子血压计上,映出温暖的光晕,恰似胡春梅用仁心仁术为安马村的千家万户点亮的那盏“健康明灯”。胡春梅再次背起药箱,走向炊烟袅袅的村寨深处……
(来源:爽爽贵阳红色息烽)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