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老不好?脾胃同调,中西医结合助消化

来源:司刘霞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人民医院 中医科
发布:2025-07-01 阅读:116   发表证书

腹胀、嗳气、食欲不振、餐后饱胀……消化不良带来的不适,如同身体里的“小警报”,反复响起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让人忧心忡忡。如果长期被消化不良困扰,尝试多种方法却收效甚微,不妨了解中西医结合、脾胃同调的解决方案,从根源上改善消化功能。

一、消化不良的常见病因

(一)西医视角:消化功能紊乱与疾病影响

在西医看来,消化不良的原因复杂多样。胃肠动力不足是常见因素,当胃肠道蠕动速度减慢,食物排空延迟,就容易出现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胃肠平滑肌收缩力减弱,消化功能自然下降 ,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此外,消化系统疾病也会引发消化不良,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异常,影响食物消化;肠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也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另外,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调节影响胃肠功能,这也是现代人群消化不良高发的重要诱因。

(二)中医理论:脾胃虚弱与气机失调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承担着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职责。《黄帝内经》中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一旦脾胃功能受损,就会引发消化不良。脾气虚弱时,脾胃运化无力,食物难以腐熟消化,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胃气不降、上逆,则会导致嗳气、恶心;肝气郁结也会影响脾胃,中医讲“肝木克脾土”,情绪不畅、肝气郁滞,会横逆犯脾,造成脾胃气机失调,引发消化不良症状。

(一)促胃肠动力药物

对于胃肠动力不足导致的消化不良,常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这类药物能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排空,缓解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例如,多潘立酮作用于胃肠道多巴胺受体,直接促进胃蠕动,改善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排空延迟问题。

(二)抑酸与抗酸药物

针对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烧心、胃痛等症状,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铝碳酸镁等抗酸药物,则可直接中和胃酸,快速缓解胃部不适。

(三)调节肠道菌群

当消化不良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时,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益生元(如低聚果糖),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三、中医治疗:整体调理,健脾和胃

(一)中药辨证论治

中医根据不同证型精准用药。脾胃虚弱者,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以健脾益气;对于肝胃不和型消化不良,逍遥散合柴胡疏肝散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饮食积滞导致的消化不良,保和丸能消食导滞,促进食物消化。

(二)特色疗法辅助调理

1. 艾灸疗法:选取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进行艾灸。中脘穴位于胃脘部,是胃的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脾俞是脾之背俞穴。艾灸这些穴位可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改善脾胃虚寒导致的消化不良。

2.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腹部(以神阙穴为中心,顺时针按摩)、点按内关、公孙等穴位,能促进胃肠蠕动,调节脾胃气机,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

3. 食疗养生:药食同源,山药、芡实、薏米等食材,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将山药熬粥、薏米煮水,长期食用,可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四、中西医结合:协同增效,标本兼治

(一)急性发作期联合治疗

在消化不良急性发作时,西医的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可快速缓解腹胀、烧心等症状;同时服用中药汤剂,如针对饮食积滞的消食方剂,既能增强西药疗效,又能从整体调理脾胃功能。例如,莫沙必利联合保和丸,可在促进胃肠动力的同时,增强消食导滞效果,加快症状缓解。

(二)缓解期巩固调理

症状缓解后,中医通过中药调理、穴位贴敷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善脾胃虚弱的体质。如使用健脾膏方长期调理,或在足三里等穴位贴敷健脾药物;西医则可通过定期检测幽门螺杆菌、胃肠功能等指标,预防消化系统疾病复发,双管齐下,降低消化不良反复的风险。

消化不良反复发作并非无解,中西医结合、脾胃同调的方法,能从症状缓解到体质改善全面发力。通过科学治疗与日常调理,我们完全可以摆脱消化不良的困扰,让脾胃恢复活力,享受健康饮食带来的愉悦。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