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腹泻到便血,溃疡性结肠炎早期信号千万别忽视!

来源:时玉杰 青县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发布:2025-07-01 阅读:91   发表证书

清晨被腹痛唤醒,频繁腹泻打乱生活节奏,甚至在粪便中发现血丝 —— 这些看似普通的肠道不适,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简称 UC)发出的早期预警。作为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正以每年每 10 万人新增 3-12 例的速度在我国蔓延,发病高峰年龄集中在 20-49 岁,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致命性并发症。


一、被低估的 “隐形杀手”: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真相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像燎原之火般从直肠向近端结肠蔓延,形成连续性、弥漫性的溃疡。正常肠道中,免疫细胞与肠道菌群保持微妙平衡,但在患者体内,这种平衡被打破。遗传因素让部分人群携带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如饮食结构改变、抗生素滥用则成为导火索,最终导致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肠道组织,引发持续炎症反应。


随着病程进展,肠道黏膜逐渐失去防御能力,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直至溃疡。患者不仅会频繁腹泻,还会因肠道黏膜破损而出现黏液脓血便,这些症状背后,是免疫系统与肠道组织的 “内战” 正在持续升级。


二、早期信号:别让肠道 “呼救声” 被误判

很多患者在疾病初期,常将症状误认为普通肠胃炎或消化不良。实际上,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信号有明显特征:


持续性腹泻:每天排便 3 次以上,甚至可达 10 余次,粪便不成形,常伴有黏液。与普通腹泻不同,这种症状会反复出现,难以通过常规止泻药缓解。


黏液脓血便:这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具特异性的症状。粪便中混有鲜红色血液、黏液,甚至暗红色血块,出血量可多可少。


腹痛与里急后重:左下腹或下腹部隐痛,痛感在排便后稍有缓解,但很快又会复发。部分患者总有排便不尽感,频繁跑厕所却难以畅快排便。


全身症状:长期炎症导致营养吸收障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消瘦、贫血等症状,儿童患者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症状可能时轻时重,甚至在病情缓解期完全消失,导致患者放松警惕。但实际上,肠道内的炎症仍在缓慢进展,错过早期干预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三、早期诊断:科学检查让病灶无处遁形

若出现上述症状超过 2 周,应立即就医。目前,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 “金标准”。通过肠镜,医生可直观观察到肠道黏膜的充血、糜烂、溃疡等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确认炎症程度与病变范围。此外,血液检查(如 C 反应蛋白、血沉)、粪便钙卫蛋白检测也有助于判断肠道炎症活动度。


需要注意的是,溃疡性结肠炎需与感染性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因此,患者务必详细告知医生症状持续时间、用药史及家族病史,避免误诊漏诊。


四、早干预,防恶变:科学治疗与日常管理

一旦确诊,患者需长期规范治疗。治疗目标不仅是缓解症状,更要实现黏膜愈合,降低并发症风险。目前,常用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其中,生物制剂通过精准靶向炎症因子,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关键。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减少乳制品摄入,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通过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也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数倍。因此,患者需定期进行肠镜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治疗。


从腹泻到便血,每一个症状都是肠道发出的 “求救信号”。溃疡性结肠炎虽然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患者完全可以实现长期缓解,回归正常生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反复肠道不适,不要犹豫,及时就医检查。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一步。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