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的灯光总是明亮而冷静,像一片无影的海洋。在这里,时间被精确到秒,生命被托付给专业与信念。而站在麻醉机前的我,既是这场生命交响乐的指挥者,也是患者沉睡时最忠诚的守望者。
求学:在医学的土壤里深扎根
我始终记得,选择医学的那一天,导师对我说:“麻醉医师,是手术室里唯一能让患者‘死而复生’的人。”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埋进了我的心里。本科毕业后,我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攻读双博士学位,又在昆明理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那些奋斗的日子都在告诉我:医学的深度,决定了生命的广度。
麻醉不仅是“打一针,睡一觉”,它关乎神经调控、围术期安全、术后认知功能,甚至影响患者一生的健康。我渴望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让实验室里的发现,真正走进手术室,守护每一位患者的清醒与安宁。
临床:在生命的刻度上精雕细琢
2024年9月,我加入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麻醉手术科最年轻的医生之一。面对质疑,我选择用行动证明——从每一台手术的麻醉方案,到每一位患者的术后随访,我像雕琢艺术品一样,谨慎而热忱。
老年患者的术后谵妄,曾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于是,我带领团队建立了“吸入麻醉药认知功能障碍防控体系”,通过精准用药和智能监测,让谵妄发生率显著下降。当一位曾经术后谵妄的老奶奶握着我的手说:“这次醒来,我记得所有家人”时,我更加坚信——麻醉医师的使命,不仅是让人“无痛”,更要让人“无忧”。
科研:在未知的领域里拓荒
医学的进步,需要有人敢于踏入无人区。我聚焦神经损伤修复与睡眠障碍,每当一个数据指向新的可能,疲惫便化作兴奋。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专利、多项省级科技奖项……这些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的重量。
医学没有终点,但每一次麻醉苏醒时患者安然的微笑,每一次科研突破时团队的欢呼,都在提醒我——这条路,值得一直走下去。在无影灯下,我不仅是麻醉医师,更是生命的守护者、科学的探索者。而这,就是我的医学人生——在沉睡与清醒之间,播种希望。
(来源: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熊柳林)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