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凌晨3点的急诊室里,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较量悄然展开——76岁的胡爷爷,因剧烈腹痛就诊,却在半小时内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凭借敏锐判断与高效救治,在黄金时间内打通闭塞血管,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腹痛竟是心梗,绿色通道抢抓生机
“患者捂着上腹喊疼,但心电图显示下壁导联ST段显著抬高,这是典型的下壁心梗表现!”接诊医生回忆道。下壁心肌因紧邻膈肌,缺血时疼痛常放射至上腹部,极易误诊为消化道疾病。得益于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医院迅速启动绿色通道,3分钟内完成心电图诊断,10分钟内给予“心梗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嚼服)及肝素抗凝,30分钟内将患者转运至导管室。
冠脉造影揭示险情,患者右冠状动脉近段次全闭塞、远段完全闭塞,心肌细胞正大面积濒临坏死。心内科团队在球囊扩张时遭遇心率骤降危机,果断使用阿托品提升心率、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同时以吗啡精准镇痛,为手术争取宝贵时间。
溶栓与支架的“双剑合璧”
面对复杂病变,团队采用“药物+器械”协同策略,先以尿激酶溶解新鲜血栓,再通过替罗非班抑制血小板聚集,迅速降低血管内血栓负荷;随后在近段植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使血流恢复至TIMI 3级(最高灌注水平),术后心电图显示下壁ST段明显回落,标志心肌再灌注成功。
“从入院到血管开通仅用时70分钟,远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心内科主任强调,每延迟1小时救治,患者死亡率上升10%。该病例的成功印证了《急性STEMI急诊PCI技术规范》的核心原则——快速识别、精准干预、多学科协作。
在心血管疾病肆虐的今天,白云区人民医院用一场“凌晨护心战”证明,当科学救治与公众认知同频共振,“起死回生”不再是奇迹,而是体系化生命守护的必然。
健康科普
这些“非典型症状”可能致命
1. 心梗的“伪装术”
- 腹痛、牙痛、喉咙发紧:下壁心梗常误诊为胃病,后壁心梗可能表现为背痛,约20%糖尿病患者甚至“无痛性心梗”。
- 女性更需警惕:女性心梗更多表现为恶心、乏力或肩背痛,易被忽视。
2. 急救“生死线”
- 黄金120分钟:发病2小时内开通血管可挽救90%心肌,超过6小时则坏死不可逆。
- 自救三原则:立即静卧、拨打120、嚼服阿司匹林、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等,切勿自行驾车就医。
3. 高危人群画像
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者风险高出3-4倍;近期青年心梗患者中,男性占比超95%,多与熬夜、压力大相关。
医生呼吁:公众应定期筛查血压、血脂,控制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戒烟限酒。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周 岩
二 审:文 叶
三 审:高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