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白云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时间以秒为单位被切割。这里,每一盏闪烁的急救灯背后,都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每一声急促的呼吸里,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而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护士杨星宇用专业与温情,为无数患者点亮了生的希望。
以专业为盾,筑牢生命防线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杨星宇深知,唯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方能托起生命的重量。调入急诊科的一年里,她始终以“三基三严”为准则,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到创伤急救,每一项操作都反复锤炼。她常利用碎片化时间研读《急诊护理学》,模拟突发场景提升应变能力,只为让肌肉记忆成为本能。
2024年冬夜,一名因车祸导致多脏器损伤的女性被送入急诊科。面对失血性休克的复杂病情,杨星宇迅速配合医生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时刻守在病人身边,用温水擦拭其因冷汗浸透的皮肤。患者因病情烦躁不安,她便安抚患者情绪。最终,患者转危为安。
以温情为灯,照亮至暗时刻
“在急诊科,技术是铠甲,但人心才是真正的药。”患者焦躁时她轻握其手,家属无助时递上一杯温水,老人孤独时多一句方言问候,儿童恐惧时变出一颗糖果,临终患者默默陪伴最后一程。一位独居老人因急性心梗入院,拒绝治疗。杨星宇发现老人紧攥着孩子的照片,便蹲在床边轻声开导老人,半个小时的倾听与共情,让老人为之动容。
面对家属的焦虑,她更是架起理解的桥梁。一次抢救中,患者家属情绪失控,质疑医护人员怠慢。杨星宇没有辩解,而是在抢救间隙递上温热的茶水,并耐心解释抢救流程。当患者脱离危险时,家属深深鞠躬:“你的耐心,让我们看到了医者仁心。”
以创新为刃,突破护理边界
在“互联网+护理”浪潮中,杨星宇主动参与到科室数字化转型任务。科室2024年启用的“紫云急诊系统”,将胸痛、卒中患者识别时间缩短,使院前急救效率提升40%,科室急救知识“五进”、“急救知识课堂”、等惠及周边近万名群众。
护士长这样评价她:“星宇眼里有光,手里有技,心里有火。她把急诊科当成第二个家,把患者当作亲人。”而杨星宇自己却说:“我不过是万千护士中的一个,能做的就是在生死场上多争取一秒,在绝望处多添一份暖意。”
晨光微熹时,杨星宇瘫坐在更衣室,发现运动手环显示:今日步数2.3万,心率报警6次。但当她望向窗外,住院部渐次亮起的灯光里,有她守护的生命重获新生。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