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庆县大乌江镇菁口村干了30多年村医,我始终记得自己学医的初衷。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出生在农村的我们,长时间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在我七岁多的时候,脚下的弟弟因拉肚子在痛苦中死去,我第一次知道在疾病面前生命如此的脆弱,也第一次有了学医的想法。
初中毕业时正逢土地下户,因家贫辍学在家的我开始帮父农耕,但我从未放弃过学医术,农闲就去临镇的老中医毛老医师家走串,但后因拜师要礼金和物品,无缘为徒。毛老医师看我诚心学习,让我借阅医书,我昼夜苦读学完四大医著,对医学的了解逐步深入,意识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医者担负着的救死扶伤使命。
80年代末,我成了一名(铃铛)医生,走村串寨为村民治病,对于医者仁心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当然,村医的工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资源有限、设备简陋是摆在我面前的现实难题。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一晃三十多年,我从一名土郎中逐渐成长为中医师,每当遭遇挑战和考验感到疲惫时,患者期望的眼神也给了我再出发的动力。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细致号脉望舌论寒热,辨虚实,分表里,酙方药,认经脉。
作为一名医者,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更要有一颗善良和同情的心。只有将心比心,才能真正理解病患的痛苦和需要。未来的医疗道路还很长,我将会继续努力学习和传承。为更多的病患得到更好地治疗和调理。我深知,作为村民健康的守护者,不能有丝毫懈怠。
(供稿:余庆县卫生健康局)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