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江大地的群山之间,有这样一位医者:他25年如一日用手术刀为患者雕刻希望,用仁心为生命点燃微光。从贵州医科大学到华西医院,从福泉市区到麻江苗岭,他带着“让患者重新挺直脊梁”的信念,在骨科领域默默耕耘,他就是麻江县人民医院医者庞文彬。今天,让我们走进这位苗乡骨科“匠人”,聆听他如何用初心铺就一条崎岖却闪耀的从医之路。
二十五年前,我站在贵州医科大学解剖室的白炽灯下,第一次透过显微镜看见人体骨骼的精密构造,指尖触碰冰凉的标本时,内心却涌起滚烫的悸动。那时的我尚不知,这束穿透骨骼的光,会照亮我此生最执着的追寻。
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初执手术刀时,我曾为抢救一位因车祸粉碎性骨折的少年三天三夜守在病房。当看到他重新站立时颤抖却坚定的步伐,我忽然懂得:医者仁心,是刀尖上绽放的玫瑰,既要承受刺破血肉的疼痛,更要守护重生的希望。后来在华西医院骨科进修的日子,我像海绵般吸收着前沿技术,却始终记得导师的话:“再精密的器械,也比不上医生贴着患者体温的双手。”
从全髋置换术到微创椎弓根螺钉技术,从黔东南州科技奖到患者含泪道谢,我渐渐明白,医生的成长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淬炼。记得为一位糖尿病足老人清创时,他攥着我手腕说:“庞医生,我这条腿就托付给你了。”那一刻,手术刀的分量化作沉甸甸的信任。如今,我依然保持着清晨查房前抚摸听诊器的习惯,这冰凉的金属总能让我想起:每个生命都值得最温暖的守护。
行医路上,我见过太多生死较量,却始终被生命的顽强震撼。当看到瘫痪患者重新迈出第一步,当听到康复者重新哼起苗家山歌,我更加确信——这双握过无数病历的手,终将托起更多生命的春天。从青涩医学生到主任医师,变的是年龄与阅历,不变的是初见人体骨骼时那份震撼,是永远为生命跳动的医者初心。
回望二十五载医路,庞文彬用一把柳叶刀在骨骼肌理间刻下时光的年轮。他始终以“让每一块骨骼都能尊严站立”为信仰,将华西所学的精妙技艺化作滋润麻江大地的春雨。他既是无影灯下的“骨艺匠人”,更是年轻医生眼中的“行走教科书”,在培养基层医疗火种的道路上步履不停。这盏点亮苗乡健康之光的医者心灯,正将温暖与希望传递给更多需要守护的生命原野。
(本报通讯员 欧清兰)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