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烧伤整形外科,每天都有危重患者与死神赛跑。而在这群白衣战士中,有一位护士的身影格外特别——她不仅用双手抚慰伤痛,更用智慧破解护理难题。她,就是副主任护师苏天兰。
1989年,从贵阳医学院护士学校毕业后,苏天兰走进贵医附院护理岗位,那时的她不会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起点,会成为她扎根临床、破解护理难题的独特优势。
“压疮虽小,却能要命”
压疮,俗称“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隐形杀手”。隐匿性强,初期仅表现为皮肤发红,等出现破溃往往为时已晚。危重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但制动又会加重压疮。尤其是头枕部和足跟等骨突部位,一旦发生严重压疮,可能引发感染、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危重病人转来时,原发病还没控制好,压疮又雪上加霜。”苏天兰回忆起一位80岁的脑梗患者,因长期卧床,后脑勺的压疮深可见骨,“每次换药,老人疼得浑身发抖,家属在旁边直掉眼泪。”
这样的场景,在苏天兰30多年的护理生涯中屡见不鲜。但传统护理手段效果有限:普通枕头无法分散压力,敷料容易移位,患者稍一翻身就可能前功尽弃。“必须找到更好的办法!”这个念头,成了她走上创新之路的起点。
与其他科研人员不同,苏天兰的“实验室”就是病房,她用病历本当研究笔记,细致记录每位压疮患者的体位、压力点变化。把护理车当工作台,在换药间隙测试不同敷料的贴合度。把每一次会诊变成观察课,发现患者无意识翻身时的压力分布规律。
“有次我蹲着给患者洗伤口,突然意识到——”她比画着当时的动作,“这个角度看到的皮肤张力,和站着时完全不同。”正是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洞察,让她发现了传统护理中被忽略的“死角”。
从“灵光一闪”到“临床突破”
一次夜查房时,苏天兰注意到昏迷病人的头部总是不自觉地滑向一侧,护士每隔一小时就要调整体位。“如果能有个能自动减压的枕头就好了。”这个想法让她彻夜难眠。
接下来的那段时间,她像着了魔一样:翻遍国内外压疮护理研究,发现液体减压是最优解,随后用乳胶、记忆棉、硅胶等十几种材料做对比反复试验。
想法是美好的,但付诸实践的过程异常艰辛。苏天兰在笔记里记录了这段“黑暗时期”:普通PVC易老化,医用硅胶成本过高。单腔室固定效果差,多腔室又影响舒适度;神经外科医生质疑“水枕会影响颅内压监测” 。
“最难的是平衡减压效果和舒适度。”苏天兰说,“水袋太软无法承托,太硬又影响血液循环及减压效果,最终我们采用分层设计——底层支撑、中层减压、表层亲肤。”
但无论遭遇何种困难,苏天兰都不曾放弃。2024年,“智能减压水枕”获批上市。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藏着三大创新,一是水介质自动调节压力分布,实现动态减压。二是可升降设计可精准调节高度,适应不同体型。三是特殊纹理表面防止敷料移位。
而今,严重烧伤患者用水枕后,枕部皮肤完好无损。脑科术后患者家属也送来手写感谢信:“终于不用看老人疼得咬毛巾了”。 护理团队更是深有感触,ICU护士直言,现在终于可以让患者体位维持一个小时以上了,每班少翻几次身,腰疼比以前好多了。
头枕部难题刚解决,苏天兰又把目光投向足跟压疮。这个部位肌肉薄、血供差,传统抬高足部减压的方法效果不佳。
一次下班回家途中,苏天兰看见小朋友踩着气球玩耍,突然灵光乍现:“如果制造一个可充气的足部保护套呢?”
苏天兰立刻记录下这个想法,开始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与同伴开始用3D打印制作仿生足模,测试医用级硅胶的透气性,甚至借鉴运动护具的加压技术。
“最崩溃的是临床试验,”她笑着摇头,利用能找到的各种物品模拟理想中的充气足部保护套,固定总是差强人意,值得欣慰的是达到了我们预想的减压效果。如今,这个会“呼吸”的足跟保护装置已完成临床试验,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护士要会‘听’无声的呼救”
苏天兰的手机相册里总是拍些患者后脑勺的照片,已长出的新生组织一眼可见。“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护理创新不是为了奖项,而是让患者少受一份罪。” 而今,苏天兰又有了新的研究想法,在这条道路上,她似乎永不知疲倦。
回顾创新历程,苏天兰说:“不是所有疼痛都会呻吟,护士要会‘听’无声的呼救。从病床到实验室,需要把经验变成数据。况且,每个成功样品背后,都有几十上百次失败,坚持不懈是最重要的素质。”
如今已是副主任护师的苏天兰,特别关注年轻护士的科研启蒙。“这个操作能让患者少痛一点吗?”“现有工具用着顺手吗?”“如果是我家人,希望得到怎样的护理? ”这是苏天兰带教必提的三个问题。
她总是对新护士说,“记住你给患者擦身的每一次弯腰,都是发现问题的机会;你记录的每一条异常生命体征,都可能藏着创新的密码。”
从中专生到护理创新带头人,苏天兰用30多年实践证明,科研不一定需要高门槛:她的第一项(发明)新技术始于一项小小的改良,便得到患者大大的认可。创新不一定依赖高科技:减压水枕的核心原理来自对患者翻身动作的观察。护理研究的本质:是用心看见那些“教科书上没写的痛苦” 。
在这个5G手术机器人的时代,苏天兰用行动证明:最打动人心的医疗创新,往往源于对病痛最深刻的理解,和对生命最质朴的敬畏。
(本报记者 文叶)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