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周禹富,在锦屏县人民医院工作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我先后在神经内科、医务科等多个岗位上历练,现在担任医务科主任,同时也是一名神经内科和精神科的医生。回望走过的路,始终不变的,就是那份想为患者多做点事的初心。
穿上这身白大褂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把病人放在心尖上。无论是出门诊、查病房,还是做管理,都要多想想:病人需要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们放心、安心?这份“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的心,是支撑我一路走来的动力。我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向身边的党员模范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更坚守医德医风。
作为医务科主任,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医疗安全是底线,质量是生命线。我和同事们一起,结合咱们医院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像盯牢最关键的“十八项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优化就诊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点。
这几年,让我特别欣慰的是,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咱们医院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下降,达到了近五年来的最低点。看到各项考核指标达标,医疗质量和安全有了保障,医院大厅里的争吵声、抱怨声少了,理解和宽容多了,这份“大管家”的工作虽然琐碎,但成就感满满!
我始终觉得,医生这个身份是我的根。在神经内科,我一直在努力钻研脑血管病的介入技术——简单说,就是用微创的方法,处理脑子里那些“堵了”或“破了”的血管。从脑血管造影开始,到脑动脉取栓、血管成形,再到脑动脉瘤栓塞,这几年我们团队一步步把这些技术开展起来。效果真的不一样了!很多突发脑梗的病人,不用再着急忙慌往外转,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减少了残疾甚至挽救生命。看到一个个病人走着出院,心里那个踏实劲儿,别提了!
我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精神科医生。说实话,做精神卫生工作更需要耐心和细致,也常被人忽视。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两件事:一是“走出去”,到社区、学校去办讲座、搞义诊,告诉大家精神疾病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二是“沉下去”,特别是深入村寨,去发现那些藏在角落、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问题的精神障碍患者。这些年来,我参与了锦屏县近1000名这类患者的筛查工作。每一次走访、每一次精准的诊断,都像是在打开一把把“心锁”。在征兵体检、精神残疾鉴定这些工作上,我也尽己所能,希望为这些特殊的群体提供一份专业保障。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所以,无论多忙,我都坚持做两件事:一是每周抽出时间下科室带教查房,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看片子、做诊断、定方案;二是组织全院性的临床业务培训,把新知识、新技术和大家一起分享、琢磨。看着一批批年轻医生成长起来,业务能力越来越强,能更好地服务患者,这是我最乐见其成的。我相信,医院的未来在他们手上,一定会更好!
回首这十多年的从医路,岗位在变,职责在变,但为患者服务的心没有变。作为医生,我追求技术精湛,努力做患者的健康守护者;作为管理者,我用心用情,努力当好医疗安全和医院顺畅运行的“导航员”。
这份工作,让我深知肩上责任之重,也感受到付出之后的踏实。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在神经医学、精神医学领域,更扎实地做好医务管理工作。为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为了锦屏乡亲们能在家门口看得好病、看得安心,我将继续努力,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来源:锦屏县人民医院 吴水平)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