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大便性状改变、便血等症状,往往提示肠道出现了状况,要及早诊治。近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就接诊了一位患者,经肠镜检查,诊断其同时患有“乙状结肠进展期腺癌及直肠早期癌”,通过消化内镜与外科腹腔镜双镜联合,以最小的创伤彻底根除了两处肿瘤,免去了开放手术之苦,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
患者今年84岁,一个月前出现大便性状改变,随后便血10余天,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消化内科。后经肠镜检查提示:1、乙状结肠新生物进展期Ca?2、结直肠多发息肉(其中直肠息肉癌变可能)。病理活检:(乙状结肠)恶性肿瘤,倾向于腺癌。(直肠)管状腺瘤,局部腺上皮高级别上皮类瘤变。考虑诊断为“乙状结肠进展期腺癌及直肠早期癌”,进一步完善腹部增强CT及盆腔MRI平扫+增强+DWI未见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征象。
“该患者肠镜发现早期直肠癌,通过内镜下切除,可以避免直肠解剖结构的改变,保留了肛门功能,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消化科副主任刘朋表示。为尽早给患者实施手术,经过多学科会诊,充分论证,决定为患者行内镜下直肠早期癌黏膜剥离术(ESD)。最终刘朋副主任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内镜手术,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管状腺瘤,区域呈粘膜内癌变,垂直切缘及水平切缘未见肿瘤累及,达到根治性完整切除。紧接着,患者转入胃肠外科,实施腹腔镜下乙状结肠进展期腺癌根治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
刘朋副主任介绍,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癌肿的增大而表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等症状,晚期则表现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发性肝癌。约95%的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而肠镜可以轻易发现息肉,并能顺便切除,能从根本上杜绝肠癌的发生。因此,早发现早诊治尤为重要。
《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4版)》提出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筛查人群分为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
1、普通人群筛查方案:年龄40—74岁一般人群,无论男女,推荐5—10年一次结肠镜检查。
2、高危人群筛查方案推荐:
①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每5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②对于有腺瘤性息肉综合征的,建议应每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
③部分结肠切除术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④广泛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初次筛查后,每1—3年接受肠镜检查,两次肠镜检查结果阴性者可延长间隔时间,在症状出现20年后,可间隔1—2年复查。
3、内镜下治疗适应症:
①对于活检为高级别上皮类瘤变的病变,在排除淋巴结转移,且根据肿瘤的部位及大小预计能一次性切除的早期结直肠癌。
②腺瘤性息肉或直径大于等于5mm的息肉(无论是否为腺瘤性)均建议切除。
(供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白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