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医二十余载的呼吸内科医生,我始终坚信,医者的使命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以仁心守护生命尊严。回望来时路,那些与患者共同抗争病魔的日夜,那些在专业书里不断耕耘的历程,都深深烙印着我的初心与成长。
初心:患者安康,是我所求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看到身边亲人被病痛折磨,心里特别难受。2004年7月,我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就来到贵州航天医院工作。当第一次穿上白大褂,就知道自己不光要学好医术,更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毕竟这是在和生命打交道。后来我在呼吸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最基础的病历写起,慢慢学会了怎么管好质量,还参与了不少危重病人的抢救,一步步从普通医生干到了副主任医师。
记得一个寒冬的深夜,一位82岁的老年痴呆患者,因为家里人喂饭喂得不对,不小心呛到了,整个人脸都憋紫了,意识也不清楚,情况特别危急。我顾不上别的,赶紧用手把老人嘴里堵着的食物抠出来,然后叫同事们一起用气管镜把气道给通开。等到老人缓过气来,家属激动得抓住我的手,眼泪哗哗地流。
这样的事儿,在我当医生这么多年里,经常碰到。我知道,每次和死神抢人,都是在践行“医者仁心”这句话。不管是半夜起来给病人盖被子,还是节假日守在监护仪旁边,不管是研究那些难治的病,还是在紧急关头出手救人,我都觉得,病人的命比啥都重要。
成长:精研医术,追求卓越
再说说我自己成长的事儿。我一直觉得,学医就得精益求精。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现在变化特别快,要是不学,就会落伍。所以,我经常熬夜看专业书籍,反复练习操作技巧。通过不懈努力,熟练掌握了支气管镜检查、冷热消融、超声内镜、经皮介入、内科胸腔镜等呼吸先进介入诊疗技术,并在国家级、省市级的多项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
科研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参与20余项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后,让我深刻体会到,看病和搞研究得结合起来。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办法。近年来,我协同科室团队在贵州省内率先开展了多项呼吸介入新技术,获得遵义市“肺癌综合靶向治疗研究及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称号,获批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常务理事单位、遵义市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遵义市“肺癌与肺小结节早期诊断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这些成果让黔北地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责任:基层帮扶,点亮希望
2018年,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成立了“贵州航天医院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联盟”,同全省9个市州及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等60余家县(市、区)级医院建立了专科联盟关系,我和团队成员定期赴联盟单位开展教学查房、手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行程数十万公里。
2023年11月,一家联盟医院收治了一名危重患者,因牙齿脱落呛入支气管,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多次尝试取出未果。接到求助电话后,我和团队成员携带医疗器械火速赶往,成功为患者安全取出牙齿。
事后,我更加坚定了“帮扶基层”的决心。多年来,我们免费接收基层进修人员近百名,举办呼吸疾病诊疗学术会议30余场,为县级医院培养了大批呼吸专科骨干。每当看到基层同行技术提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我都倍受鼓舞——这正是医者价值的另一种延伸。
感悟:守护生命,永不停歇
从医二十载,我常被问及“为何能坚持如一”。其实答案很简单:患者的信任与康复后的笑容,是推动我前行的最大动力。曾经有位肺癌晚期的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对我说:“蒋医生,遇见你是我的福气。”这句话让我热泪盈眶,也让我更加明白,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传递温暖与希望的纽带。
医路漫漫,初心如灯。一路走来,我获得过一些个人奖项,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团队协作的力量,是患者赋予的信任,更是社会对医者的期待。未来,我愿继续做一粒种子,扎根黔北大地,用最朴素的坚守,默默守护每一缕呼吸的微光。
(来源:贵州航天医院 蒋婷)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