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融合中医人文与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危机情景+同伴互助”教学新模式,推动健康文化向课堂延伸、向未来播种。
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医学教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技能传授的范畴,正朝着文化育人、价值引领的方向不断延展。贵州中医药大学以“健康文化育人”为核心,在新生儿复苏教学中大胆探索,把中医人文理念与现代教育机制深度融合,将课堂变为学生理解生命、体悟责任、砥砺品格的育人场域。本文聚焦其“危机资源管理”与“同伴互助”演练模式,展现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新风貌与新思路。人文理念与现代教育思维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守护生命、传承文化的独特路径。
在生命诞生的第一分钟里,任何细节都关乎婴儿的生死与健康。而在贵州中医药大学,这不仅是一项医学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关于“守护”的教育。学校强调医学生从入学之初就要树立“敬畏生命”的价值观,把复苏训练看作一次面对生命、理解责任的心灵启蒙。
借助“治未病”的中医核心理念,学校引导学生将新生儿复苏理解为生命关口的第一道守望。这种观念转变不仅让医学教育更有温度,也让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中肩负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危机资源管理”(CRM)理念最初诞生于航空领域,如今正成为教育思维更新的有力支撑。贵州中医药大学率先将其引入医学教学,在新生儿复苏课堂上构建“危中有学”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模拟紧急场景中练习协同与判断,不再只是完成技术流程,而是学会在不确定中稳定心态、在混乱中厘清责任。
这种教育设计背后的逻辑,是将“危机”转化为“资源”,借助情境体验引发价值共鸣。学生在演练中感受集体合作的力量,理解岗位之间的相互依赖,从而养成通达理性、协作互助的职业品格。
在课堂上,贵州中医药大学创新性引入“同伴互助+缺陷情景”演练模式。教师不再是单向授课的主导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角色轮换中的合作者。当学生以医生、护士、观察员等多重身份体验演练时,他们不只是练习技术,而是在体验彼此角色、建立互信、共担责任。这种基于同侪支持与集体讨论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思想碰撞、意识觉醒的场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打破了“技能至上”的教育偏见,强调人的感受、判断与责任在医学决策中的重要性。学生不仅提升了实践信心,更在心中埋下了对生命、对职业的庄严敬畏。
“医乃仁术”,贵州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中医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在新生儿复苏教学实践中,学校强调“术”中有“道”——每一个判断背后都应有价值指引,每一次协作中都应体现文化素养。在这一教育探索中,中医传统的整体思维、协同观念与现代教育对沟通、责任、系统性的关注天然契合。学生在文化交融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会应对突发,更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岗位、理解社会。
今天的医学教育,越来越不只是为了培养会操作的人才,而是塑造具有共情力、判断力与使命感的社会守护者。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新生儿复苏教学实践,正是在不断回应这一教育使命。
未来的教学改革,应进一步淡化“技术中心”思维,转向“人文导向”理念。通过丰富教学资源、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与文化建设,打造更多像“复苏演练”这样的教育典范,使学生在“学习”中看见自己、在“协作”中成就他人。
在时代洪流中,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新文化理念的融入,正在让医学课堂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与社会担当。让每一次演练都成为一次价值启迪,让每一位学生都在成长中汲取文化养分、筑牢生命信仰——这是教育的初心,也是健康中国的希望。
作者:刘 倩、舒梦月
(本文为贵州中医药大学 2023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贵中医教学工程合字(2023)54号。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编辑:向 烨
二审:毕 锋
三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