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3年坚守临床一线,坚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她,长期致力学科研究,用心把边缘科室打造成省级重点学科;她,待病人如亲人,用过硬医术解除患者病痛,用温暖情怀搭建医患心桥。
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熊灿
她叫熊灿,贵州省职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这位被同事誉为柔情似水的铁娘子。
2020年10月,熊灿接任省职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时,面对的是一个近乎“空白”的摊子:全科仅她一人能独立完成胃肠镜检查及治疗,内镜中心每月接诊量不足50人,年手术量零星。面对困境,熊灿开始了每天“连轴转”的工作模式: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门诊、手术、查房一肩挑;门诊顾不上喝水,中午经常是顾不上吃饭,结束后一头扎进内镜中心,护士们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周至少三个夜晚住在医院,办公室的简易床成了她最亲密的“伙伴”。
通过努力,科室实现跨越式发展:内镜中心的月接诊量跃升至600人,内镜手术量突破每月200台。如今,消化内科不仅是省级和医院重点学科,更成为全省消化疾病诊疗的“优质招牌”,慕名而来的患者遍布贵州各地。
在熊灿的字典里,“医者”二字不仅是职业,更是责任与情怀的凝聚。她常说:“尊重生命、敬畏患者,是医生最基本的品质。”一位年轻患者因神经内分泌肿瘤焦虑抑郁,术后情绪濒临崩溃。熊灿不仅抽时间陪他聊天,还将私人电话留给患者,24小时答疑解惑,至今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在她的悉心疏导和治疗下,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家属含泪道:“熊主任不仅是医生,更是我们的家人。”
熊灿(右)进行胃肠镜检查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一位独居老人深夜拨通她的电话,不为病情,只为倾诉思念;一位误吞15厘米长汤匙的患者,在她的精准操作下转危为安;一位辗转贵阳多家医院的85岁病危患者,在她的精心救治下康复后自己走回家;无数农村患者辗转数百公里,只为“让熊主任看一眼”……诊室里,锦旗挂满墙壁,每一面都承载着一段医患情深的佳话。
2021年10月,一场车祸导致熊灿胸骨骨折,但是为了来院就诊的病人能得到及时的诊治,每天就靠吃止痛药来坚持工作,直到医院体检做胸部CT检查,显示“胸骨陈旧性骨折”。“科室正在爬坡过坎,我不能倒下。”面对家人的责备,她轻描淡写。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感染了整个团队。
她带头制定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将北医三院访学经验融入科室管理。在她的推动下,科室开展早癌筛查、黏膜剥离等前沿技术,让无数患者免于开腹手术之苦。“医疗质量是生命线,我们必须对每一台手术负责。”熊灿的严谨,为科室实现“零纠纷、零投诉”打下基石。
从黔医人才到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从省直文明标兵到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熊灿的荣誉簿越写越厚,但她始终淡然:“这些称号不属于我个人,而是整个团队的勋章。”
如今,消化内科的走廊里,总能看到她匆匆的身影:查房时俯身倾听患者诉求,手术台前全神贯注操作内镜……“只要病人需要,我会坚守一生。”这是她的承诺,亦是23年如一日的坚守。
熊灿查看患者病历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甜)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