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院
医药
党建
康养
新闻
院校
通讯
通讯
文学创作
广告
征订
科普
基层亮点

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沈平国:在刀尖上雕琢希望

作者: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年05月20日

在麻江县的医疗战线上,有这样一位医者,他以“修筋正骨”为使命,用十余载春秋在无影灯下精雕细琢,让无数佝偻的身躯重新挺直脊梁。他便是麻江县人民医院医者沈平国。从人工关节置换到关节镜微创技术,从深夜冒雨抢救患者到扎根乡镇传授医术,他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尊严,用匠心点亮基层医疗的微光。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从医故事,聆听这位“骨关节守护者”如何以赤子之心,书写“医路无悔、仁术长明”的动人篇章。

初心:用双手托起生命的重量

小时候,我曾目睹邻居家的老伯因骨关节疾病卧床多年,终日与疼痛为伴。他蜷缩的背影和无奈的叹息,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头。那时我便暗下决心:要成为能“修筋正骨”的人,让患者重新挺直脊梁、自由行走。从医学院毕业那天,我对着白大褂默默立誓——用每一台手术兑现对生命的承诺。十余年来,“能看病、会看病、不误病”的准则刻在骨子里,只因我深知:患者将一生可能仅有一次的手术托付给我,我必以匠心相待。

成长:在刀尖上雕琢希望

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关节镜手术时,手心的汗浸湿了手术衣,但看到患者术后舒展的眉头,一切忐忑都化作了动力。从人工关节置换到微创技术,从基层医院的简陋手术室到带领团队完成95岁高龄患者的复杂骨折手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那年深冬,倪奶奶因股骨骨折命悬一线,我们与麻醉科连夜制定方案,手术台上每一针缝合都屏息凝神。术后她颤抖着握住我的手说:“沈医生,我还能给孙子做饭了!”那一刻,我更加坚信:医者的价值,在于让破碎的生命重获尊严。

为了精进技术,我曾赴南方医科大学进修,将前沿技术带回麻江。如今,我们的团队已能熟练开展肩、膝、髋关节镜微创治疗,让乡亲们不必远赴大城市求医。更让我欣慰的是,年轻医生们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深夜冒雨抢救车祸患者、下乡义诊时手把手教乡村医生……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医术的传承比荣誉更珍贵。

未来:让每一块骨头都撑起尊严

作为医者,我始终认为:骨关节不仅是支撑身体的支柱,更是尊严的象征。这些年,我走遍乡镇卫生院,看到太多患者因延误治疗而丧失行动能力,这让我更坚定投身医疗扶贫的决心。每当听到乡村医生说“现在我们能做关节手术了”,那份喜悦远胜任何奖杯。

未来,我愿继续做一名“骨关节的修理工”——用微创技术减轻患者痛苦,用团队力量填补基层医疗空白,用真心培养更多年轻医者。医学之路漫长,但每当想起患者重新站立时的笑容,我便知道:这盏为生命燃烧的灯,永不熄灭。

回望来时路,沈平国医生以“修筋正骨”为使命,用十余载春秋在无影灯下精雕细琢,书写了一段关于医者仁心的动人篇章。沈平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医学的真谛,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挺直脊梁,走向阳光。



(本报通讯员 欧清兰)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领导之窗

交流与合作

投稿说明

友情链接

贵州微联盟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版权声明
小程序
公众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