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病房里,孩子的啼哭声、监护仪的滴答声交织成一首生命的交响曲。这里是儿科护士张可奋战了7年的“战场”,她用温暖的双手、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爱心,为无数患儿点亮希望,成为家长心中的“定心丸”。
“一针见血”背后的匠心
儿科护理素有“哑科”之称,患儿无法清晰表达病痛,护理工作更需细致入微。张可深知,过硬的技术是赢得信任的第一步。她苦练小儿头皮针穿刺技术,甚至用模拟道具反复练习,总结出“轻触、稳进、快回”的独到手法。一次,一名全身湿疹合并高热的患儿因血管隐匿,多次穿刺失败,家属几近崩溃。张可借助手电筒微光,凭借指尖触感在患儿耳后找到一条细小静脉,套管针一次成功。她说:“孩子的每一声啼哭都揪着父母的心,我必须做到最好。”
以心换心,做患儿的“临时妈妈”
在张可看来,护理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走心”的艺术。她常蹲下身与患儿平视交流,用卡通贴纸奖励勇敢的孩子;为留守患儿梳头、讲故事,填补亲情的缺失。一次,一名肺炎的患儿因父母无法陪护,整夜哭闹不止。张可主动担起“临时妈妈”的角色,用温暖的怀抱和轻柔的抚触安抚患儿,连续三日守在床旁监测生命体征,直至孩子转危为安。家长含泪道:“张护士比我们更懂孩子需要什么。”
危急时刻的“生命守护者”
儿科病情变化瞬息万变,张可始终以高度的警觉性应对挑战。某日凌晨,一名哮喘患儿突然出现呼吸衰竭,血氧骤降。她迅速启动急救流程:开放气道、连接呼吸机、配合医生给药……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事后,她总结案例并改进护理流程,将“观察瞳孔、监测尿量、评估意识”列为危重患儿护理铁律,在全科推广。
架起医患沟通的“暖心桥”
面对焦虑的家属,张可总是耐心倾听、换位思考。她独创“三步沟通法”:解释病情用比喻(如将肺部感染比作“小房子进了灰尘”)、操作前预告(提前告知穿刺可能带来的不适)、治疗后反馈(用手机拍摄患儿安稳睡眠让家长安心)。一位曾因误解而投诉的家长愧疚地说:“张护士的真诚让我明白,医护人员和我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孩子好。”
薪火相传,践行“大健康”使命
身为科室骨干,张可积极参与基层健康宣教,走进社区、乡村演示小儿海姆立克急救法;科普儿童发热护理要点等。她说:“让更多家庭掌握儿童基础护理知识,就能减少因慌乱导致的延误。”她所在的儿科团队连续三年获评“健康宣教先进集体”,个人荣获“年度优秀护士”“患儿最信赖天使”等称号。
在张可的护理日志扉页,写着南丁格尔的名言:“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7年来,她以技术为刃、以爱心为盾,在儿科这片“无声战场”上默默耕耘。那些康复患儿的笑脸、家长感激的泪水,见证了一名普通护士如何用责任与温情,书写不平凡的使命答卷。
(本报通讯员 钟蓉)
编 辑:石 磊
二 审:马春晓
三 审:龙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