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院
医药
党建
康养
新闻
院校
通讯
通讯
文学创作
广告
征订
科普
基层亮点

“介入无植入”技术,精准治疗冠心病,破解高出血风险患者临床难题

作者: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年05月22日

据统计,约20%-40%的冠心病患者因合并高龄、房颤、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等因素被列为“高出血风险人群”,通常这类患者使用传统支架植入术后,因长期抗栓治疗可能引发致命出血。但近年来,随着“介入无植入”技术(药物涂层球囊术(DCB)、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等)在临床成熟应用,通过“治疗即撤离”的介入策略,减少异物长期存留体内的风险,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出血风险,为这类高风险人群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病例分享

近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血管内科就收治了这样一位患者。59岁的邹先生(化名)3个月前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在外院做冠脉CTA后发现心脏左回旋支闭塞,肌钙蛋白明显升高,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因同时伴有黑稀便和活动性消化道出血,遂选择保守治疗。出院后,尽管消化道出血症状有所好转,但稍有活动就会出现明显的胸痛,于是来到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心血管内科主任陈国伟协同消化内科共同评估患者病情。“该患者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进行冠脉再灌注治疗,降低消化道再出血风险。” 陈国伟说。仔细评估患者冠脉CTA影像后,决定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术,通过“介入无植入”,减少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和再出血风险。手术当日,患者的冠脉造影显示其回旋支远段次全闭塞狭窄程度高达99%,经手术团队对病变血管进行充分的预处理后,在IVUS(冠脉内血管超声)的实时评估指导下成功植入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让抗血管内膜增殖药物渗入血管内膜,抑制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术后邹先生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已康复出院。

随着“介入无植入”技术适应证的不断扩大,更多患者将享受到精准医疗带来的获益,即以最小的治疗代价,换取最大的生命质量。这一有力实践,正重新定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安全边界”。

(来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领导之窗

交流与合作

投稿说明

友情链接

贵州微联盟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版权声明
小程序
公众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