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院
医药
党建
康养
新闻
院校
通讯
通讯
文学创作
广告
征订
科普
基层亮点

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〡邓剑君:山海共筑医者梦

作者: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年05月22日

站在锦屏县人民医院新综合大楼的走廊里,望着窗外绵延的苗岭,我时常想起去年初到黔东南的那个清晨。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苗村侗寨的炊烟已袅袅升起,而我的行囊里,除了日常换洗的衣物,还装着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把技术留在山里,让乡亲们少走弯路”。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主动报名医疗帮扶。答案其实藏在二十年前那个夏夜:刚考上医学院的我,目睹山区老乡因腰椎病痛蜷缩在拖拉机车厢里,颠簸三小时去县城求医。车灯划破黑暗时,老人痛苦的呻吟和家属焦灼的眼神,像一根刺扎进我心里。如今,作为佛山禅城区派出的骨科专家,当我看到锦屏的老乡们为做一台常规手术仍需辗转凯里时,那份刺痛感再次涌上心头——原来,有些路,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起点。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在锦屏主刀椎间孔镜手术的场景。患者是一位65岁的苗族阿婆,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疼得整夜无法入睡。过去,她要么咬牙硬扛,要么得辗转近五小时车程去省城。手术台上,无影灯照亮她布满皱纹却强忍泪水的脸,我忽然想起导师的话:“医者的价值,在于让技术翻山越岭。”那天手术成功后,阿婆拉着我的手用苗语连声道谢,女儿偷偷塞给我一包自家炒的谷雨茶——那茶汤里浮沉的不仅是茶叶,更是一方水土最质朴的信任。而更让我眼眶发热的,是身后锦屏同事们亮晶晶的眼神——那是对“技术落地”最朴素的渴望,像苗岭的晨露,微小却折射着光。

正是这样的瞬间,让我坚信:帮扶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让技术带着温度落地生根。过去一年,我和团队以骨科为切入点,用汗水推动了三个方面的深刻转变:

其一,技术落地生根:开展脊柱微创、关节置换等新技术十二项,其中“椎间孔镜技术”填补县域空白,手术量同比增长百分之八十,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三点二天;

其二,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一加三”师徒制,完成手术示教五十六台、疑难病例讨论二十四次,培养两名骨干医师独立开展Ⅲ级手术;  

其三,管理机制优化:协助骨科建立标准化诊疗路径,将术前评估、术后康复纳入信息化管理,药耗比下降百分之十五,患者满意度提升至百分之九十八。

这些成果,是佛山团队“倾囊相授”与锦屏同仁“苦练内功”的共同结晶。作为挂职副院长,我常调侃自己是“两栖医生”:白天在手术室“开刀”,晚上在办公室“开方”。偶尔想家时,我会去清水江边走走。江水日夜奔流,像极了医疗帮扶的接力赛——前浪推着后浪,每一滴水珠都在奔赴同一个方向。  

清江水长,医路共济。从佛山禅城到黔东南,地图上不过一指距离,我却走了一生最值得的路。在这条从医路上,我很庆幸自己既是播种者,也是收获者:

——播种时,我埋下的是螺钉钢板的精准操作;

——收获时,却捧起了苗乡侗寨的万家灯火。

如果非要给这段旅程加个注脚,我想说:不是我来帮扶锦屏,而是锦屏重新教会了我,什么叫做“医生”——

是手术刀划过时的全神贯注,更是侗族老乡出院时那句感谢“亚赖”;

是病历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更是清水江畔永不褪色的初心。

山与海的距离,可以用脚步丈量;而医者的使命,却要用一生去践行。或许多年后,当苗岭的晨雾再次升起,这里会有更多年轻的身影,接过我们的接力棒,继续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因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代代医者,用青春写下的誓言。

(来源:锦屏县人民医院 吴水平)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领导之窗

交流与合作

投稿说明

友情链接

贵州微联盟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版权声明
小程序
公众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