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院
医药
党建
康养
新闻
院校
通讯
通讯
文学创作
广告
征订
科普
基层亮点

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 | 石维:ICU里的生命守护者

作者: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年07月08日

我是石维,锦屏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主任。今年42岁,是一名苗族医生,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从2008年7月大学毕业穿上白大褂算起,一晃眼,我已经在临床一线扎根了整整16个年头。这16年,我几乎都扑在了重症医学这个岗位上,每一天都在和死神赛跑,守护着生命最后的防线。

说起我和ICU的缘分,那可是从“一穷二白”开始的。我很荣幸,能成为咱们锦屏县人民医院ICU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之一。科室刚成立那会儿,真叫一个难!设备缺,技术也几乎是空白,很多危重病人只能往外转。说实话,压力很大,但我心里憋着一股劲:咱们锦屏的老百姓,也需要一个靠得住的“生命守护站”!

为了啃下技术这块硬骨头,我像着了魔似的学习。参加各种培训,钻研新知识、新技术,白天黑夜地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我和团队一起,把像中心静脉置管(就是在病人血管里放一根重要的救命管子)、气管插管(帮不能呼吸的病人建立呼吸通道)这些救命的技术,一项项都开展起来了。我还特别推动引进了床旁超声技术,让医生能像有了“透视眼”一样,快速评估危重病人的心肺情况,这在当时可是填补了我们县里的空白!看着科室一点点成长,技术一点点成熟,那份成就感,至今想起来都让我热血沸腾。

在ICU工作,面对的都是病情最危急、最复杂的病人。每一次抢救,都是争分夺秒的战斗。无论是难度极高的脑外科、神经外科手术后的监护,还是心脏介入手术的保驾护航,我和我的团队都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全力以赴。这十多年来,经我们手抢救回来的危重病人,真的数不清了。每当看到病人转危为安,家属紧握我们的手,眼里含着泪花说“谢谢”,或者收到一面写着“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锦旗时,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了!这份信任,是最大的褒奖。

同事们和家属们常说我“谦虚谨慎”“积极向上”“不计得失”“技术好”“医德高”,这些评价让我很感动,也时刻提醒我不能懈怠。我知道,ICU就是医院里的“特种部队”,其他科室要做复杂的大手术,都离不开我们的支持。有主任就说过:“没有ICU在后面撑着,做大手术心里都没底。”这份托付,沉甸甸的。

我一直把ICU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看待,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我的心。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有限,所以我特别看重团队建设。只要是我会的技术、积累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教给科里的年轻医生们。看着他们一步步成长,能独当一面,是我最高兴的事。

干我们这行,时间从来不是自己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半夜被电话叫醒冲回医院是常事。为了病人的安全,牺牲点休息时间,真的不算什么。科里的兄弟姐妹们都说我能吃苦耐劳,其实我觉得,这就是ICU医生的本分。守护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

16年风雨兼程,看着我们锦屏县的重症医学科,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如今在黔东南州县级医院里都排得上号、每年救治500多位危重病人的“生命堡垒”,我内心充满了感慨和自豪。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土生土长的苗族医生,我始终记得当初学医的初心:用所学回报家乡父老。在ICU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初心和使命。

这份工作很苦很累,但每当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生命,看到一个家庭重燃希望,我就无比坚定:这就是我扎根锦屏、守护家乡的意义所在。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团队,做锦屏百姓生命健康的坚强后盾!

(来源:锦屏县人民医院 吴水平)

编  辑:向 烨

二  审:毕 锋

三  审:赵 亮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领导之窗

交流与合作

投稿说明

友情链接

贵州微联盟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版权声明
小程序
公众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