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张印着家庭医生电话号码的便民卡,到一条条推送至微信群的健康信息,再到家庭医生一次次登门入户的健康随访……在印江自治县,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措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价值。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是“一纸协议”,更是长效的健康保障。近年来,印江自治县深入践行“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家门口”的健康管理模式,不断扩大家庭医生服务覆盖面,打造群众身边的“健康管家”,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在峨岭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侯竹仙和往常一样,拨通了签约对象赵尚英的电话,对慢性病情况进行随访。家住峨岭街道峨岭村的赵尚英,今年81岁,患有高血压和脑梗多年,她老伴代国顺也患有高血压,其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于是便与峨岭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在侯竹仙的悉心指导下,赵尚英的血糖、血压得以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我在峨岭村一共签约了114户412人。我们通过网格化管理、定期化随访、个性化健康指导等方式,每季度至少对签约对象开展一次健康帮扶,为签约家庭提供上门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村。”侯竹仙表示。
为实现群众抬脚就有“医”靠,推动健康服务就近就便,峨岭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严格落实“应签尽签、签约一人、做实一人”要求,以四类慢性病人群、65岁以上老人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零距离”的家庭医生入户巡诊服务。据了解,2025年,该中心已完成辖区重点人群签约17509人,履约17369人。
在缠溪镇双龙村居民杨德运家中,家庭医生田平一边细心为老人检测,一边耐心询问日常饮食、用药情况。
“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我心里踏实多了。田医生定期都来给我测血压、血糖,还告诉我怎么吃药、怎么锻炼。平时有个头疼脑热随时一个电话就可以咨询。家庭医生就像我们的‘管家’,真的很贴心,我非常满意。”杨德运笑容满面地说道。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我们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田平:“我们的签约团队定期开展入户随访,一方面能够随时掌握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行动不便群众的就医问题,让他们‘足不出户’就把病看好了。”
与传统就医模式不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的服务始终围绕“需求”二字展开,用“定制化”替代“模板化”,让健康管理真正“活”进群众生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从哪里做起。”缠溪镇卫生院院长吴青青介绍。
据了解,缠溪镇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个性化延伸服务相结合,针对普通人群、重点人群、特定人群三类服务对象定制了“种类合理、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健康服务包:针对普通人群制定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的一般服务包;针对重点人群则在一般服务包的基础上,再加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基本医疗医保报销涵盖的服务内容的基础服务包;针对特定人群制定包括康复治疗、上门诊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个性化服务包。
自2017年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印江自治县组建以骨干医生、基层护士、上级指导医师为核心的“3+X”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定期到乡镇、村居(社区)开展免费健康指导、随访、巡诊和评估,并建立医生、患者信息库和服务互动平台,为群众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今年以来,该县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以电话、上门随访等形式服务群众累计达25万人次,通过短信、微信群发送科普信息1.5万余条。
目前,印江自治县18家基层医疗机构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80个,共完成家庭医生签约18.54万人,签约率达65%。其中,重点人群签约6.83万人,残疾人签约0.39万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脱贫人口、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100%。印江自治县卫生健康局基卫股负责人表示:“我们创新构建‘网格化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模式,通过实行分片包干、团队合作、网络管理、责任到人的签约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从坐等患者到主动上门的转变。”
(本报通讯员 安艳妮)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