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医院
医药
党建
康养
新闻
院校
通讯
通讯
文学创作
广告
征订
科普
基层亮点

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 | “让折翼的鸟也能再飞翔”——记息烽县人民医院康复治疗师郭寻

作者:贵州健康报
时间:2025年07月18日

在息烽县人民医院康复科的走廊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或俯身指导患者训练,或轻声鼓励家属,或与团队热烈讨论病例。他,就是康复治疗师郭寻。一直以来,他用专业与柔情,为无数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医者大爱。  

2017年,初出校园的郭寻怀揣梦想走进息烽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他至今难忘职业生涯的第一位患者——一位因车祸长期卧床、肌肉严重萎缩的老人。“他的眼神里全是绝望,但我看到了不甘。”郭寻回忆道。为此,他查阅文献、请教前辈,为老人量身定制康复方案。从关节活动到抗阻训练,从疼痛耐受到心理疏导,陪伴老人重复上千次动作。三个月后,当老人颤巍巍地借助助行器迈出第一步时,紧握郭寻的手哽咽道:“小郭医生,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了康复治疗的意义。不仅是身体功能的恢复,更是尊严的重建。”郭寻说。

2020年,一位颈髓肿瘤术后的年轻女患者让郭寻的职业生涯迎来升华。患者因颈髓肿瘤切除术后遗症,导致颈部出现严重功能障碍,一度丧失生活信心,重返岗位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康复是一场身心并行的马拉松。”郭寻一边带她进行精细动作训练,一边为她讲述张海迪等励志故事。患者以惊人的毅力投入训练,最终奇迹般康复并重返职场,重新绽放生命光彩。出院时,年轻女患者对郭寻说:“是郭医生让我相信,折翼的鸟也能再飞翔。”  

然而,康复之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面对一位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尽管团队竭尽全力,其偏瘫和语言障碍恢复缓慢。家属失望的眼神曾让郭寻彻夜难眠。“医学有局限,但关怀无限。”他调整方案,引入音乐疗法,并定期电话家访指导。患者虽未完全康复,却学会了运用助行器行走,能参加一些简单的户外活动。虽然未能完全复原,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让郭寻领悟到更深层的职业内涵,“康复不仅是追求完美结果,更是在过程中给予患者希望和生命的尊严。”

“康复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郭寻深知,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背后,是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支撑。康复科内,医生精准诊断、统筹方案,护士悉心照料、严密观察,治疗师专注功能训练。定期的病例讨论碰撞智慧,团队的紧密协作让康复效果显著提升。“每一位患者康复的背后,都是团队力量的结晶。”郭寻说。

在工作之余,郭寻还积极投身到社区康复义诊,为乡镇的残疾人、老人等群体送去专业服务。面对因经济或知识匮乏而无法就医的基层患者,他和团队提供免费评估与指导,传授简易训练方法,让患者在家里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患者,郭寻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2021年,被评为息烽县人民医院“年度优秀先进工作者”;2023年,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修神经康复;2024年,在贵阳市康复医学会举办的康复技能大赛中勇夺二等奖。郭寻坚信:“唯有不断精进,才能托举起更多康复患者的希望。”

从青涩学子到业务骨干,他的手机里存满了患者康复后的照片:老人稳步前行、青年重返岗位、孩子背上书包……“这些笑脸,是帮助我一路前进的灯塔。” 郭寻说。 

“当好患者康复旅程的‘引路人’和‘支撑者’。”郭寻常这样比喻自己的职业,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细水长流般的坚守。展望未来,郭寻更是目光坚定,“要用双手托起患者希望,用匠心温暖生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医路’上,继续书写着新时代医者的无悔篇章。”



(供稿:息烽县人民医院)

编  辑:石 磊

二  审:杜 明

三  审:赵 亮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领导之窗

交流与合作

投稿说明

友情链接

贵州微联盟
贵阳晚报
贵阳晚报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版权声明
小程序
公众号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2022004291号 技术支持:贵州微联盟信息科技